中国画与西画可以契合在一起应用吗?为什么?

当今我国绘画界产生两大阵营:一是主张中国传统绘画的要求以谢赫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摸写”传统绘画意义上的阵营;二是主张以构图、造型、透视、色彩、写实的"拿来主义"契合阵营。这两个阵营舌战已久,打的不可开交。

中国画(水墨画或彩墨画)和西画(油画),之所以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绝,无非是因为二者都能够广泛吸纳别的画种优点,同时又不丧失自我独立性。

表达技法可以契合,表现材质不可契合。

绘画表现材质主要指,绘画所使用的色料构成以及色料附着材料。

我们不能想象,在同一幅画中,画人物或画风景,头部、树干用西画颜料,身体、树叶用中国画水墨或彩墨。

各种绘画材质的表现力、融合力、耐久力等特性都不一样,混合在一起无法构成统一的绘画表现力。

保持绘画材质的历史沿袭性,是任何一种绘画保持独立性的根本所在。

中国画和西画无论其表达技法达到了何种程度的契合,都依然分属于使用不同材质的两种绘画。

认识两种绘画艺术表达效果的差别,才能为技法契合找到应用路径。

所有绘画都是通过塑造视觉艺术形象来达到特定的艺术表达效果的。所不同的是,各种绘画受各民族文化理念以及绘画本身特质的影响,所追求的艺术表达效果有别。

西画所追求的艺术表达效果为:

在形态上 ,以事物立体的真实存在形态为艺术观照出发点,通过对事物准确的空间定位,以及大写事物形态特征的艺术表达技法,来塑造视觉艺术形象。

在色彩上,以事物的原色调为艺术观照出发点,通过原事物与周边事物的色彩明暗度对比,以及突出色彩表现力的艺术表达技法,来塑造视觉艺术形象。

中国画所追求的艺术表达效果为:

在形态上,以事物平面的总体印象为艺术观照出发点,通过线描勾勒或色块映衬等艺术表达技法,让形态传导出一种具有主观性特征的艺术神韵,以此来构成视觉艺术形象。其中写意技法更多的用来表现事物整体形态的艺术神韵,而工笔技法则更多的用来表现事物局部、细部形态的艺术神韵。

在色彩上,以人们对事物的色彩感觉为观照出发点,通过水墨或彩墨的深浅浓淡,来满足人们对事物色彩的感知需求。由于中国画对色彩视觉的追求,是以满足人们的感觉需求为基准,因而,遂诱发了许多工笔画创作,去追求超自然的艳丽色彩,以求博得最大的视觉冲击力。

视觉艺术形象的艺术功用如同一条伸向两端的线,西画艺术偏向了客观功用一端;而中国画艺术则偏向了主观功用一端。

人们完全可以立足于表达技法的契合应用,在绘画创作与欣赏中,将视觉艺术形象带给人们的主观与客观之艺术功用连接起来。

两种绘画技法契合应用的范例。

从西方油画传入中国起,就有许多中国画家开始钻研中西画法契合应用的问题。

张仃《西湖堤畔》

张仃是从画漫画介入国画创作的。

张仃首次以中国画的焦墨淡彩笔法画山水,便出手不凡。这幅《西湖堤畔》完全符合西画焦点透视原理。道旁的这排大树,从树干往上延伸到树枝、树叶,从整体到局部,可以清晰的看到由天光照射背景而产生的逆光效果,色彩与墨画融汇在一种自然色调中,让人仿佛觉得这似乎又象一幅西画。

在上一代画家中,张仃的焦墨淡彩系列画,契合布局合理,契合路径清晰,被公认为是两种绘画技法契合在一起使用的 优秀画作。

两种绘画技法契合应用的思考。

西方画家会不会去思考,将两种绘画技法契合在一起应用这一问题,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一个民族对本民族绘画艺术有足够的自信,包括持续不断地出好作品,用途广泛,国际市场拍卖行情好,等等,那么,技法契合应用议题的重要性,也就自然降低了。

两种绘画技法的契合应用问题,最终将指向能否获得三个统一上面:

第一,在画面物像布局上,西画的焦点透视布局与中国画的移步换景布局能否获得统一;

第二,在画面色彩表现上,西画的色彩表现力与中国画的墨色虚指性能否获得统一;

第三,在画面意境开掘上,西画的形式美感与中国画的人文意境能否获得统一。

如何应对这件事呢?请思考:

1.这种艺术创新的艺术效果是否一定超越已有中国画艺术表达效果;

2.契合应用的创新,是否为满足现实的绘画需求,开辟了光明前景;

3.要开展技法契合应用的创新,那就须吸收前人经验,避免走弯路。

所谓的中国画和西画契合应用,平常都叫他中西合璧。这在上世纪初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大师们已经尝试过了!所谓的中西合璧,也就是用中国画水墨的笔法墨法和油画的色彩,构图,光影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中国画画法来。打破了传统中国画黑乎乎的概念化的形式。

现在有些画油画的也采用中国水墨画的元素。主要是吸收了中国画空灵,留白,用线等技巧,画面既有水墨画的意境,又有西画色彩丰富,造型准确等画面效果!

我近几年的彩墨画就是标准的中西合璧!

不可以的,首先,材质上不同,國畫靠毛笔水墨,靠宣纸的渲染出效果,油畫靠油彩在不漏油的材料上绘画,非要牵强是不出效果的。其次,两者绘画意境不同,国画更倾向主观意识。靠墨色简练。而油畫倾向写实。真實反應造型和色彩应用。

绘画工具各有所长,表现效果不尽相同,但这只是工具和效果之分。想说的是,艺术是大概念,我们面对自然生活,共同的目标应该是反映生活传递思想。工具不同,不能以工具特性受限,比如水墨画,她的表现力也是极强的,不输并胜过油画,但是,有很多人的观念跟不上,以为水墨就是廖廖几笔的挥洒,这是大错并狭隘的。古人没见过科学的油画,他没认识到的,你再认识不到就说不过去了。油画有科学的造型方法,是中国画急待补短的地方,中国人物画方面做得很好,解决了千年人物不过关的问题。但在山水画上,能够大胆地应用科学方法画山水的还不多,李可染先生就突破了传统方式,充分应用光线造型,呈现立体通透的画风。现在仍有不少的人认为传统就是用来传承的,这是太大的误区,传统皴法也不是一夜形成的,发展创新才是传统的精髓,可惜好多人整不明白。在此也讲个两个凡是吧,凡是大家都是突破前人的,凡是艺术都是相融的。中国画不要再在自家院子里玩了,如果不改变就融不到世界大格局里去。

中国画到底可不可以与西画融合?

我以自己五十年来从事油画与中国画的学习与创作的实践经验和体会,给上面这个提问作出一个肯定回答 : 完全可以。

我认为它们不仅可以互相借鉴而且完全可以相互融合。

我的经验和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我不否认中西绘画是在两种不同文化语境之下,产生出来的两大不同的绘画艺术体系。

西方传统绘画的艺术,很讲究形体、空间、质量和点、线、面及色彩关系,它是以对具象进行精细的描绘为主体;中国画的艺术则是以表现意象为写意的主要手段,它着力于对情境、书写和意象的氛围展开笔墨(色)的表述。

五十年来的学习与创作,我是这样做的:在我的绘画作品中,我把油画中物象形体的一些表现手法,融入到中国画求笔墨、求意境、求气韵、求神似、心追手摹的创作中,努力去表现出中西绘画两者之间最佳融入性的效果。前、后各二十多年,我分别画了油画与中国写意画,其间(五十年)以来,毛笔没有离我手。我认为:书法的学习、研究与创作,对中国写意画的实践来说非常重要。

二、我在中国写意画技法的探索中,从来就没有将中西绘画两种表现方法绝对化、孤立化和相互排斥化。相反,历来都是相融入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除此以外,中国写意画还十分宽容地、不断地吸收外来艺术的营养成分,为中国写意画的发展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

我想:如果一个艺术家不对艺术中的问题经常进行深入的思考,只知一味地动手画画,那么充其量也只是一种数量上的积累而已,画到最终,只是一个手熟!

比如我画写意葡萄,从入手之初,我就注重于形似方面的表现。画得多了以后,心与手,也就更放得开了。这时,我就力求在技术上找出中国画的笔墨与西画艺理的融入点,各取所长,为我所用。

中国写意画的写,是被书法用笔限制后的技术手段凝聚体现,它需要一种更高层面的突破,无论如何,它都是属于技术的范畴;而写意画的意,则是人的智慧与才华的聚集,是我们精神境界的展示。写意,广义地说,是中国的文化与艺术,区别于它国的文化与艺术语言,而主观与客观上,都存在着的一种独特的文化与艺术的语言体系(语境),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精髓的所在,是中国人的灵气与魂魄之寄托。

我采用描绘客观物象的特征所形成的特定结构、特定样式的方法,来强化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情思。通过长期的观察、提炼、概括和总结,我在具体的表情达意、传移摹写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意象思维程式。这是一种注重主观体验对客观世界的深入,以超越表象、宏观求整的思维程式,我靠它来完成一种至高的境界和追求,从而使的自己的艺术天性和审美感悟顺利地完成一种整合。在创作中,不分主次,彼此依存,不断积聚,共同发展,努力去表现中国写意画技术与西方艺术之间应有的融洽关系。这样,我终于通过主观情思表现与客观物象摹写交融后的结晶,实现自己在艺术创作中不断提炼与升华的愿望。

我相信 : 技术,永远没有最好,只有不断地去做好。创作者只有想尽办法地去寻找、选择和运用那些最适合自己的表现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彰显出自己的个性;无论是古今和中外,都可以借鉴为我所用,这是为自己陷入困境需要突破时,找到出口的唯一捷径。

三、中国画是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为母体而孕育生产出来的孩子,它的血缘关系来自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它有着鲜明而强烈的民族艺术个性,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画种能够(也不可能)替代它。

只要没有脱离我们民族的艺术语汇,无论如何发展和变化,中国画都万变不离其“宗”。其宗,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国的“意象学”就是中国写意画的“其宗”);其画,姓 : “中国”。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国际艺术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画,永远都会以崭新的面貌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日益为世界人民理解、接受和喜爱,并视之为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附图

李福林中国写意画作品与中国书艺作品欣赏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谢谢欣赏 欢迎常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igewei.net/article/1234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