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哪吒和红孩儿的法术、兵器都那么相似,都是差不多的小男孩?这是巧合吗?

哪吒和红孩儿都使用和火有关的法术,都用长枪,连他们脚下踩的风火轮(我不清楚是不是都叫风火轮)都差不多,而且都是长相相似的小男孩,这是为什么?是一个巧合吗?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在《西游记》中,哪咤和红孩儿的形象非常相似,都是孩童模样,红孩儿是妖界翘楚牛魔王和罗刹女铁扇公主的儿子,他在火焰山修行,修道时间有三百年之久,已习得“三昧真火”,红孩儿的武器是“丈八火尖枪”,同时他还会摆“五行阵法”,总之,红孩儿是个精于玩火的妖怪。

而哪咤也是一个孩童模样,并且在天庭地位挺高,他的官职是“三坛海会大神”,哪咤的父亲李靖是托塔天王,掌管天兵天将一应调度,同时李靖也是西天灵山佛教的护法天王,而哪咤的两个哥哥都是佛教四大菩萨其中两位身边的护法童子,可谓是一门仙佛。哪咤的武器有“乾坤圈、混天绫、风火轮、火尖枪、九龙神火罩、金砖、阴阳剑”等等,同时哪咤在正统道教里面被封“忠武战神”。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两个人都是孩童形象,并且武器都有火尖枪,同时都是玩火的高手。

哪咤的年龄要比红孩儿大很多,他长不高是因为他的本体是荷藕,而红孩儿三百年都长不大,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文中没有说。

那么,为什么哪咤和红孩儿两个人物形象如此相似呢?这是巧合吗?

小哥先表明观点,这不是巧合,因为哪咤和红孩儿有各自的人物原型。

下面,小哥详细介绍。

《西游记》小说成书过程。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作者是明代人吴承恩,“西游记”题材并不是吴承恩第一个写的,因为“西游记”艺术作品是以唐代高僧玄奘法师远赴天竺国,进行佛法深造并携带天竺国高深佛经,回国发扬光大佛教的故事,在唐代就有关于唐三藏取经的诗词,而宋代则有了唐三藏取经的评书,元代更是有唐三藏取经的各类戏曲,其中以元代的杨景贤大师创作的《西游记杂剧》最受欢迎,到了明代,“西游记”题材的文艺创作更加成熟,吴承恩吸纳前辈的作品,在加入自己部分思想,终于著成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西游释厄传),一时间洛阳纸贵,流传至今。

哪咤原型。

哪咤的原型是佛教护法神“那咤”演化而来,他的父亲是佛教护法天王李靖,哪咤的义父是“如来佛祖”,同时哪咤也是如来佛祖的半个徒弟。

不空三藏所翻译的《北方毘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

尔时那吒太子,手捧戟,以恶眼见四方,白佛言:“我是北方天王吠室罗摩那罗闍第三王子其第二之孙,我祖父天王,及我那吒同共每日三度。”白佛言:“我护持佛法,欲摄缚恶人,或起不善之心,我昼夜守护国王大臣及百官僚。相与杀害打陵,如是之辈者,我等那吒以金刚杖刺其眼及其心。若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起不善心及杀害心者,亦以金刚棒打其头……”

在这本佛经里面,很明确的告诉了大家哪咤的家世、哪咤的形象和哪咤的主要工作,而哪咤进入中国道教神话、民间神话体系,和唐代佛教的迅猛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高僧传》记载:唐代的道宣律师驻锡西明寺时,有一次夜行之时,突然一脚踏空,险些跌倒,却感到有人将他扶持起来,道宣律师仔细端视,却见是一个少年,便问:“何人中夜在此?”少年说:“我并不是常人,即毘沙门天王之子那吒也,护法之故,拥护和尚。”并将父亲交给自己珍藏的佛牙舍利供养给大师。

所以说,吴承恩创作哪咤的时候,哪咤的神格已经非常饱满,他是佛、道两教共尊的“娃娃神”。

红孩儿人物原型。

现代网络文学泛滥,很多人都在信誓旦旦的告诉大家,红孩儿的父亲是太上老君,并且引用《西游记》做以证实,其实这是非常肤浅的,太上老君何等神格,怎么会和罗刹女有关系?

说到红孩儿的艺术形象就不得不提他的母亲-罗刹女铁扇公主。

什么是罗刹女?什么是罗刹鬼呢?

罗刹鬼:罗刹鬼是地狱中的第一恶鬼,女性罗刹鬼则为“罗刹婆”、“罗叉婆”、“罗刹女”,意为“暴恶”、“可畏”。罗刹女外貌漂亮,但是以食人为生,在有的佛经里面,罗刹女则是“夺舍生人精气”为生,佛教中有著名的“十大罗刹女”,铁扇公主就是其中一位。

为什么要讲铁扇公主呢?主要是要讲她的儿子-红孩儿。

在佛教中,有一个“鬼子母”的故事,这个故事有好几个版本,小哥讲一个和《西游记》红孩儿形象比较靠近的版本。

话说罗刹女(鬼母)有500个儿子,其中他的小儿子最为淘气也最为恐怖,因为这个小儿子喜欢吃小孩,他吃了很多三四岁的小孩,在唐僧取经的时候,他来到一个国度,这个国度里面没有一个大人,全部是三到四岁的小孩子,唐僧问小孩子话,结果没人理他,后来走了很久,到了另外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人告诉他,那个全是小孩子的国度是一个“死国”,因为唐僧看到的小孩子都是鬼魂,因此唐僧跟他们打招呼,他们没反应,唐僧听了吓出一身冷汗。

后来阿弥陀佛将这鬼母吃小孩的儿子用金钵受了起来,罗刹女听到消息一路赶来,要和阿弥陀佛厮杀,阿弥陀佛揭开金钵一角,她的孩子哭声传了出来,她知道自己的儿子没死喜极而泣,最后答应阿弥陀佛一心向善,通过保佑人世间的小孩子来为儿子赎罪。

从此以后,吃人的饿鬼罗刹女成为了一位人心善良、虔诚向佛的女菩萨。

这是“鬼子母”的其中一个版本,关于“鬼子母”的版本有很多,但是红孩儿的形象则是来自“鬼子母”无疑。

所以说,哪咤和红孩儿两个人物在《西游记》里面有如此多的相似,这不是巧合,因为他们都是有自己的原型的。

整理不易,希望大家读完此文可以转发出去,告诉那些整天把“红孩儿是太上老君儿子”的说法挂在嘴上的无良媒体,让他们知道红孩儿的真正原型是鬼母罗刹女和鬼王的儿子,不要再通过诬陷我中华道祖太上老君,意图灭我本土道教。

谢谢大家。

欢迎朋友们多多点赞支持小哥原创。

喜欢的记得点关注哦。

哪吒与红孩儿,一个是善胜童子,一个是善财童子,只相差一字。两人的兵器都有火尖枪;哪吒有风火轮,红孩儿会三昧真火;两人的打扮也差不多,都是清凉的红装,光着脚。他们这么相似并不是巧合,哪吒的造型定型在封神演义,参照了西游记中红孩儿的形象。

一,西游记中哪吒与红孩儿是不同的两个童子

1,装扮不同

哪吒经常打仗,从战甲到战靴,全身装备。

绣带舞风飞彩焰,锦袍映日放金花。环绦灼灼攀心镜,宝甲辉辉衬战靴。身小声洪多壮丽,三天护教恶哪吒。-西游记

红孩儿在火焰山住了300年,又经常喷火,习惯清凉打扮,只穿一个战裙,光着脚。

妖王轮枪拽步,也无什么盔甲,只是腰间束一条锦绣战裙,赤着脚,走出门前。-西游记

2.武器不同

西游记中哪吒变成三头六臂,有六件兵器,分别是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绣球儿、火轮儿。没有火尖枪,也没有风火轮。

红孩儿兵器是一杆丈八火尖枪,红孩儿也没有风火轮,他的法宝是五辆小车,要提前将车子按金、木、水、火、土安下,这样就能形成阵法,红孩儿往其中一辆喷一点三味真火,五辆小车就能放大同时喷出大火,五行齐全,威力无穷,连孙悟空都中招了。

二,红孩儿的来历

古代小说喜欢把原来不相关的历史人物组合在一起,从而碰撞出新的火花,产生精彩绝伦的故事。例如三国里的曹操与陈宫,水浒中的武松和武大郎,红孩儿一家三口也是吴承恩把之前就有的三个不同故事线的西游传说人物拉到一块组成的。

老爸牛魔王原来是《二郎神醉射锁魔镜》故事中的大boos,与二郎神和哪吒为敌,后来被移到唐僧取经的故事中,有点水土不服,一直不出彩。

铁扇公主是元朝《西游记杂剧》的原创角色,是天上风部祖师,在蟠桃大会上醉酒与王母相争,反却天宫,来到火焰山。她家在天庭势力庞大,骊山老母是她姊妹,二十八星宿中的角木蛟、井木犴是叔伯亲,斗木獬、奎木狼是舅姑哥,妥妥的公主。因为孙悟空言语调戏,一扇把孙悟空扇飞,孙悟空找观音菩萨,观音也不愿惹铁扇公主,只得灭了火焰山,继续赶路。

红孩儿是佛教中鬼母的故事搬入的,在元朝《西游记杂剧》中是鬼母的儿子,是鬼魂所以才一直长不大,他找唐僧麻烦,被如来关入钵中,鬼母杀上灵山,被如来佛祖降服。在这个故事中,红孩儿只是配角,没有具体形象。

西游记把这三个故事中主人公合成一家人,成了西游中一大势力,吴承恩保留了红孩儿童子身份,进一步丰富了红孩儿的形象,外形主要参考的善财童子,增加了武器火尖枪和三味真火的神通,从此红孩儿正式定型,成为西游记独有人物。

牛魔王一家是妖魔,神仙,鬼魂的组合,又继承了之前故事的形象,难免有一些违和感,使人觉得红孩儿不像牛魔王与铁扇公主的儿子,产生了一些读者的误会。

三,哪吒的形象变化

哪吒本是佛教毗沙门天王的三太子,后来不知道怎么的民间就把李靖移花接木到毗沙门天王上,合成了托塔李天王,哪吒也跟着改换国籍,成了中国人。

哪吒本来是个身高20米的夜叉,长的凶神恶煞的。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写的中国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三遂平妖传》写道:

哪吒“三个头似三座青山,六支胳膊似六条峻岭,一开口,血泼泼露出四个獠牙”。

转换为李靖儿子之后,哪吒形象日益丰富,哪吒闹海,削肉还父,莲花化身的故事使哪吒身披盔甲,三头六臂的童子形象基本出现,但他拿的武器一直飘忽不定。

《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中是火轮儿、降魔杵、火星剑、绣球儿、缚妖索。

西游记是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绣球儿、火轮儿。

三教封神源流大全是砖、枪、绣球、金轮、磐石。

南游记是红花紫金圈、花花绣球、九节铜鞭、长枪,坐骑是匹马。南游记中风火轮和金砖是华光使用的武器。

到了封神演义,哪吒作为主角之一出现,哪吒由佛入道,为了与西游记中哪吒形象不同,哪吒改成了怪异的三头八臂,武器也一件不和西游记一样,是两把火尖枪、乾坤圈,混天绫、金砖、九龙神火罩,阴阳剑,还脚骑风火轮。

火尖枪是原来红孩儿的,风火轮和金砖是华光的。

哪吒的外形主要参考的就是善财童子,在古代封神演义的人物图中明确写着善才童子哪吒,哪吒与红孩儿形象相同不是巧合。

由于封神演义影响巨大,后期的哪吒形象就基本固定了,就与红孩儿外形差不多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igewei.net/article/1448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