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些和真爱结婚的人,最后也没有得到幸福?

你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真爱至上的“单身狗”:宁可孤独终老,也拒绝接受亲朋好友安排的相亲?在许多人眼里,结婚要一定以找到灵魂伴侣为前提。

但和真爱结婚,就一定会过得更幸福吗?

许多夫妻相处时间长了以后,会觉得感情逐渐趋于平淡。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越来越多无法探讨的话题、不敢表达的情绪。两个人看似亲密,却渐行渐远。童话故事总是以“他们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结束,但“在一起”之后的故事才是真正的难题。

人们总说相爱容易相处难,相处到底“难”在哪儿?

或许我们可以从婚姻的本质和心理学这两个理性的角度,更深层地聊一聊这个话题。

首先,你要明白,爱情和婚姻根本就不是一码事,他们之间存在诸多的冲突和差异。

感性和理性的冲突

婚姻的决策本来应该理性思考,但却总是容易被感情所蒙蔽。毫无疑问,你以及你身边的几乎每一个人,都在情感上犯过错,做过很愚蠢的事情。数不清的心理学实验证明,不管你有多少经验,不论你是个为人处世多么理性稳重的人,当你处在情绪的高度唤起状态下时,都会产生平时不会有的行为。

不过这不是你的错,因为这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大特性。如果我们从人类进化过程来理解,感性而又直觉的大脑回路让我们在紧急情况下产生迅速的反应,而理性分析的部分则让我们在安全状态下做出精打细算的安排。

当我们谈论爱情的时候,我们大约是在谈论一系列特定情绪体验:热烈的、激情的、甜蜜的、幸福的。而当我们谈论婚姻时,则是在探讨一个关乎个人生活轨迹,财产管理和人际关系重塑的决策。人们一般会选择在什么时候在一起,什么时候上床,什么时候结婚呢?最相爱,感情最好,两个人最激情最甜蜜的时候。

如果说有人刻意地设计了婚姻这个概念,那么因为相爱而结婚可能是个蓄意的bug,也可能是个愚蠢的疏忽。因为这样的设计逼迫着人们在他们脑子最不清楚的时候,去做出一个对生活可能有最大影响的决策。结果显然就是人们在婚后实际的相处中,发现许许多多和期待并不相符的问题。这是婚前没有看清楚吗?更多的时候或许是因为注意到了,但是因为很喜欢所以有意忽略了。

为了调和理性和感情,我们发明了真爱这样一个概念。我们对真爱的设想和期待是:真爱当中两个人会体验情感上的持续唤起,同时又保证了永不改变的承诺,是有多方便省事!可是当我们深爱一个人的时候,又刚好遇到一个可以深爱一生的人,这就相当于让我们闭着眼睛选一个人,然后去赌这个人恰巧各方面和我们匹配。期待极端感性,缺乏判断力的情况下找到一个其实需要多方面考量的伴侣,这看上去更像是在赌博。

过去和未来的冲突

从时间维度上看,人的意识只存在于一个点上。在任何一个时刻,我们都只能注意到此时此刻自己的存在。除此而外我们只可能感知到两个方向:过去和未来。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生活中的几乎所有体验都可以被分类为两类:回忆和期待。

当我们谈论爱情的时候,我们谈论的都是存在于当下或者过去的体验和回忆,在没有实际体验之前我们无法了解它。我们对爱情的认识来自于我们的亲身体验或者耳濡目染,因为爱情是感性的,而感性的必然也是经验的。当我们谈论婚姻时,则是在谈论未来。婚姻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就是一系列的规划、期待和目标。婚姻是理性的,所以是推理的,即使没有体验过,我们却已经有了预设的期待。

虽然说基于过去的经验来规划未来,是人类理性的重要基础,但是当我们在尝试调和爱情和婚姻的时候,却是在用一种体验去预知另一种安排,用一种回忆去推敲另一种计划。开个脑洞,如果可以重写婚姻的设计,我或许会让婚姻包含两次联姻,第一次联姻是强制性演习,除了生小孩以外整个流程都走一遍,在某个时间点需要强行终止。然后在经过细心总结反思之后,用这经验去寻找第二次婚姻的伴侣,我敢打赌第二次婚姻的质量会有大幅提升。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许多人在离婚之后,才对自己和感情都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我们在即将走入婚姻的时候,只在爱情上有经验,在婚姻上没有经验,但是婚姻却要求我们不光在爱情上要持续成功,而且在婚姻上也不允许失败。由此延伸出来的推测是社会对离婚的接受度会越来越高,甚至离婚会成为很有利于婚姻质量的体验(实际上已经在发生了)。

真爱这个概念的存在,就是一个试图用情感体验来预测婚姻规划的幻觉。就如同前面在理性和感性问题上起的作用一样,我们希望用真爱来掩盖和填补我们自身的不足,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回报。会管用吗?也许,但这要看你运气。

个体和社会的冲突

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抵触又相互平衡的。我们渴望维系个体的独立意志和自由,但与此同时又无法完全存活在社会真空当中。人的一生都需要不断平衡个体意志和社会期待。社会学里面的一个经典争论就是社会化和自治之争:到底是社会结构决定个体行为,还是个体行为决定社会结构?

爱情和婚姻,在这个层面上恰好代表了个体和社会。爱情是很主观的体验,而婚姻则显然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社会制度。当我们在纠结“爱我的人还是我爱的人”的时候,就有点像是在纠结选择服从社会期待还是追求自我实现。

再开个脑洞,如果说婚姻的设计要求人们只能和不相爱的人结婚,那么个体和社会的冲突就不会存在。但是我们现有的婚姻制度,是对个人情感的深度入侵。亲密感,依赖感,安全感,性愉悦感,这样一些非常隐私的体验,却要在婚姻的语境之下经历反复的冲刷与限制。

个体在面对社会制度的要求和期待时,很大程度上是无力的。“最后我可能会找个差不多的人结婚”就是这样的一种投降。为了避免这种绝望的痛苦,我们发明了真爱这个概念。它很妙,但是它是一种妥协,是一种在总体上不挑战或者违背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试图重新定义自己个人界限和主观体验的方式。

换句话说,期待真爱就是在宣称“好了好了我知道我得结婚,但是我至少有权利找个很爱的人结吧”。这是种很聪明的做法,因为它利用了婚姻设计中对爱情的包含,也成为了许许多多不愿意妥协爱情理想的人最常使用的逻辑。

但是追求和期待真爱,这方式本身依然是妥协的,因为它的最终目的依然是走入婚姻,并没有真正解决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平衡问题。就算你真的有幸找到了真爱,也会有一种“感觉一开始感情上是赚到了,但最后还是在婚姻之内输光”的憋屈感。王子和公主的故事,到了最后依然是累觉不爱。

其次,你得学会正确维护亲密关系

相爱容易相处难的第二个原因,是我们不懂得如何正确维护一段亲密关系。

真正的亲密,是由两个人关系的质量、情感的联结、沟通的深度以及对彼此的理解和信任来决定的。但这些建立和维护关系的能力,在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普遍比较缺失。因此很多都存在一种误区,觉得爱情也好,婚姻也好,都应该是水到渠成,毫不费力的。

没有获得过真爱的人永远不知爱的甜密,哪怕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一个眼神,也会让人记忆由心,到年过半百坐在一起聊对彼此的回忆就够了,人与人相遇,终会离别,回忆是给彼此唯一念想,人过留名,燕过留声就是这个道理

为什么和真爱结婚的人,最后也没有得到幸福?那么和不爱的人结婚又会怎样?心好痛,痛的无法呼吸,痛的无言,痛的睁眼闭眼都在流泪,更是在流血……

你说的是那些恋爱时惊天动地爱的死去活来,最后没结婚多少年就分道扬镳。这应该不是真爱,是恋爱时被相貌或者其它外在条件所吸引,结了婚后发现离希望值差得太远了,最后矛盾重重离婚收场。真正灵魂交融、三观一致不被外在条件所干扰的一定会幸福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igewei.net/article/7620.shtml